黃河三日:小推車
王昕朋 /文
資料圖片(一)
資料圖片(二)
在濟南黃河之濱的黃河文化展覽館里,一幅舊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。照片上,是上個世紀50年代山東人民治理黃河時,推著小推車爬坡的場景:一群衣衫破舊的人們,奮力推著堆成小山狀的淤泥,沿著陡峭的河坡向上艱難地行進。長長的車隊,在古老的黃河河道上猶如一條氣勢磅礴的長龍……
這張照片似曾相識。我想起,在淮海戰役紀念館里也有幾幅小推車的照片,只不過場景是戰場上,小推車上堆的是糧食、彈藥等物資。天空可見尚未散盡的硝煙,腳下可見炮火留下的彈坑。不同的時代背景,不同的現實場景,不同的歷史人物,小推車上裝載的貨物也不同,但有一個共同之處,都是用小推車這種運輸工具在改天換地。
這種木制的小推車,因為只有一個輪子,而且靠人來推,所以也有人稱之為獨輪車、手推車。著名詩人艾青在《手推車》一詩中寫道:“手推車,以唯一的輪子,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”“手推車,以單獨的輪子,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”。這位偉大的詩人借助象征法,讓“手推車”作為當時的北方生產力落后,人民貧窮、苦難的符號,置于特定的時空——冰雪凝凍的日子里、灰黃廣闊的荒漠上吱啞獨行的瞬間,將“外形”與“內容”相融和,所寄寓的深廣的憂憤,喚起讀者的共鳴。
然而,就是這樣的一輛輛小推車,卻推出了中國革命抑或說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?;春饒錾?,幾十萬輛小推車日夜兼行,長驅千里,運送著戰場上需要的物資,陳毅元帥曾充滿深情地說:“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獨輪小車推出來的?!薄八麄冇眯⊥栖嚢迅锩七^了長江?!?/span>
新中國成立初期,山東省包括北方廣大地區的人民群眾,推著小推車投身祖國建設,黃河文化展覽館里這組照片就是真實的寫照。
歲月更新,時光留痕。如今,小推車作為一種傳統的運輸工具已進入歷史博物館。我們在山東農村考察時看到,村里的馬路兩邊停放的是各種各樣的汽車等現代運輸工具。但是深深地根植于黃河文化之中、深深融入山東人民血脈之中的那種堅忍不拔、不怕犧牲、甘于奉獻、赤膽忠誠的“小推車”精神,依然在齊魯大地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,小推車“吱呀吱呀”的歷史回聲,在北方大地久久蕩漾,如同未來在召喚。
走出黃河文化展覽館,放眼奔騰的黃河,一支支小推車隊仿佛出現在我的眼前,“吱呀吱呀”的聲音也在我的耳畔響起。我的眼睛突然模糊了。
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