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頻:國常會是個什么會?
1月4日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,聽取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》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匯報,要求進一步打通落實堵點,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水平。
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,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部署,著力優化營商環境,是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關鍵,也是應對嚴峻復雜形勢、促進經濟穩定恢復的重要舉措。受國務院委托,在全國9個省對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》實施情況開展第三方評估??偟目?,《條例》實施取得積極成效,企業對減稅降費、政務服務便利化等滿意度較高,對“一業一證”、“一企一證”、“證照聯辦”等便利企業開辦經營的改革舉措感受明顯。
會議稱,去年在極為困難條件下新設市場主體2000多萬戶,逆勢大幅增加并保持較高活躍度,離不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。評估也發現企業對招投標、中介服務、融資等方面問題反映較多。同時,東部地區與中西部、東北地區之間,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之間,落實《條例》的進展也不平衡,有些差距明顯。
會議強調,要進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大《條例》落實力度,放出活力,管出公平公正,服出效率。一要鼓勵東部地區、省會城市對標國際先進先行先試,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、非省會城市以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明顯改善。二要推廣“一業一證”、“一企一證”、“證照聯辦”等創新舉措,催生更多新市場主體,按市場規則運行。三要促進公平競爭,推進政府項目招投標市場化改革,規范中介服務,加大信貸中增加企業融資成本“潛規則”的查處力度。四要著力提升監管效能,放得開又管得住,進一步增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,推行綜合監管、聯合執法,對涉及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等領域實行全覆蓋重點監管。
那么,什么是“放管服”改革?
所謂“放管服”,“放”的是行政權力、“管”的是事中事后監管的責任強化、“服”的是公共服務質量。行政審批高不高效、公共資源浪不浪費、辦事人滿不滿意……“放管服”改革,往小了說是讓普通人省心、給企業減負;往大了說是整個社會的營商環境獲得提升,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。
據了解,這是改進行政審批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一事,連續第8年進入國務院常務會議“新年首會”議題。
近年來,簡政放權、放管結合、優化服務改革,始終被列為我國改善營商環境、提升行政效率的要務。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部署安排,可追溯到2014年開年第一次的國務院常務會議,而自2018年至今的“開年首會”,都直接把“放管服”改革列為議題。
2018年的首次國常會提出,必須針對市場和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,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為抓手,多推“啃硬骨頭”的舉措。會議要求,以簡政減稅減費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,對企業開辦、納稅、施工許可、水電氣報裝、不動產登記等事項大幅精簡審批、壓縮辦理時間,并要求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,在全國推行外商投資企業商務備案和工商登記“單一窗口、單一表格”。
2019年的首次國常會要求,通過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快解決企業“注銷難”這一營商環境中的難點,促進企業“新陳代謝”、結構優化。
2020年的首次國常會確定了加快承接服務外包能力建設、推動轉型升級的措施。其中要求,逐步將服務外包納入國際貿易“單一窗口”,并對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研發、設計、檢測、維修等行業提供服務出口所需進口料件開展保稅監管試點。
隨著我國“放管服”改革日益深化,市場活力被不斷激發。市場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,2020年前三季度,全國共新設市場主體1845萬戶,同比增長3.3%。到11月末,日均新設市場主體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。中國每千人擁有企業數由2019年底的27.6戶增長到30戶,又上新臺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