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互聯網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保險代理人開始在朋友圈、微信群以及微博平臺上賣保險產品。面對真真假假的海量廣告信息,我們該如何選擇?要避開哪些“坑”?下面一一為您揭曉。
為了規范互聯網保險業務,有效防范風險,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,12月14日,銀保監會發布《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》,將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。
對我們普通人來說,這個新規意味著什么?
首先,一些無資質擾亂市場的主體將被逐出市場。新規明確規定,不是任何機構都能在互聯網上開展保險業務,必須是依法設立的保險機構才能開展。
第二,通過這幾個“指標”,看看賣方是不是正規的。《辦法》明確,凡是通過微信朋友圈、公眾號、微信群、微博、短視頻、直播等方式賣保險的,需要取得所屬保險機構的授權。以后我們在網絡平臺看到保險的廣告時,可以通過所屬保險機構、營銷員執業證編號等信息來辨別是否正規。
第三,內容聳動、虛假的廣告將被遏制。《辦法》規定,保險營銷宣傳應清晰準確、通俗易懂,廣告的內容要和保險合同條款保持一致,營銷宣傳頁面還要準確描述保險產品的主要功能和特點。這就意味著,那些從業人員個人制作的、內容夸張的、有“誘騙”性質的宣傳單將不再出現。
第四,我們網上買保險的消費體驗將大大改善。新規還要求保險機構保障消費者知情權、投保頁面必須屬于保險機構的自營網絡平臺、要建立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服務體系、防范客戶信息泄露。另外還要求,對互聯網保險業務的投訴或舉報,由投訴人或舉報人經常居住地的銀保監局負責。這樣一來,我們的投訴舉報就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處理啦。
從各類自媒體、微信朋友圈到視頻平臺直播帶貨,不斷完善監管的同時,我們作為消費者也需要提高風險意識,謹防誤導宣傳。如何做?
首先,要準確識別慣用誤導手法。如誤導信息通常會使用“秒殺”、“限時限量”等用語來進行饑餓營銷;使用“保本保息”、“保本高收益”、“復利滾存”等用語來夸大收益;使用“過往病史不用申報”、“得了病也能買”、“什么都能?!钡扔谜Z故意曲解政策或產品條款。
其次,要確認機構和人員銷售資質。檢查保險推銷人員是否持有所在保險機構、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核發的執業證書。
再次,一定要充分了解保險產品信息,要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當的保險產品。
最后,在接收非官方渠道發布的銷售信息時,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,避免沖動消費。
總的來說,以后在線上購買保險的大環境會越來越好,我們將接觸到更純粹、更能體現保險本質的產品,消費體驗和權益保障也能獲得很大提高。